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文明是不可或缺的温暖笔触。河西区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区面貌焕新、治理水平跃升、人文精神沉淀。从靓丽环境的精心雕琢到文明交通的有序推进,从服务效能的持续优化到文明用语的蔚然成风,河西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文明之花在西岸沃土上绚丽绽放。 ![]() ![]() 一座城区的文明高度,既体现在人文气韵中,也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上。河西区以精细化治理为抓手,将“绣花功夫”融入城市建设:绿树掩映的社区“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移步入画,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解决了管线老化、设施陈旧等民生痛点,文明养犬蔚然成风,社区更见和谐,美好环境凝聚起共建共治的向心力,唤醒了市民心底对家园的热爱,人人行动起来,让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清新与和谐。 ![]() ![]() 交通是城市文明的流动风景线。河西区以“智治+共治”双轮驱动,让文明出行成为习惯:交警与志愿者联合开展的“礼让斑马线”行动,让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默契”成为街头常态;共享单车“电子围栏”技术的应用,破解了乱停乱放的治理难题。从“车让人”的温暖互动,到“人守规”的自觉行动,交通规则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化作市民心中的自觉准则。礼让斑马线、不闯红灯,成为出行常态,文明出行成为城市流动的名片。 ![]() ![]() 文明不仅在于外在规范,更在于内在的服务温度。河西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升级:“一窗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举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河西区各窗口,工作人员的亲切问候、高效服务,让办事群众如沐春风;煤水电气窗口建立便民服务项目,从细微处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宾至如归,这些生动实践,既彰显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也让“文明”二字在贴心服务中可感可及。 ![]() ![]()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纽带。河西区以“言为心声”的理念,推动文明用语从公共空间浸润到生活日常:政务服务窗口的“您好”“请稍等”成为标准用语,传递尊重与友善;校园里的“小手拉大手”活动,让“谢谢”“对不起”从孩子的童声蔓延至家庭;社区邻里微信群中,“您受累”“多沟通”的暖心表达,化解矛盾于萌芽。当文明用语成为习惯,当沟通方式充满温度,当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理解便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城区的精神品格。 ![]() ![]() 文明,是一座城市不懈追求的永恒课题,也是每位市民躬身践行的幸福密码。河西区以环境之美、秩序之善、服务之优、语言之暖,诠释了“文明有礼天津人”的生动内涵,以文明有礼、崇德向善的城市新风,让西岸幸福花开满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