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当我们向躬耕教坛的师者致敬时,河西区巩固基础教育高地的系列实践,恰为这份敬意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教育的温度,藏在完善的育人体系里;教育的高度,立在改革创新的突破中;而教育的未来,落在师生共成长的坚实步履上。

以“五育融合”筑根基,河西教育守住了育人的“本”。从加强“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让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到举办“哪吒体育”校园赛事,让体魄与精神同频成长,河西区没有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而是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生态。这背后,是教师们不仅做“教书匠”,更做“引路人”的坚守。他们用思政课点燃理想,用体育课强健体魄,用实践课拓展视野,让“全面发展”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学生可感可触的成长轨迹。

以“改革创新”谋突破,河西教育激活发展的“源”。新建桔林学校、新华中学河西学校,是在“扩优提质”中回应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是在资源均衡中缩小校际差距;打造“AI育西岸”智慧教育品牌,更是在科技赋能中探索教育新形态。这些改革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教师们主动适应变化、拥抱创新的缩影。他们学习运用大数据优化教学,借助人工智能完善评价,在集团化办学中跨校交流、共享经验,让“优质教育”从“少数拥有”变成“多数共享”,也让自己在改革中成长为更具综合素养的教育者。

以“协同共育”聚合力,河西教育织密了成长的“网”。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支持电子计算机职专推进职普融合,河西区的实践打破了教育的“围墙”。教师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家长携手,与社会联动,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社会的成长桥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也让教师们能更精准地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这种“协同”是教师们以“教育家精神”践行责任的体现,他们不仅关注学生在校的成绩,更关心他们长远的发展,用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为每个孩子的未来铺路。

教师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致敬过往,更在于看见未来。河西区以“育人”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协同”为支撑的教育实践,让我们看到好的教育,是教师们用热爱与专业,为学生点亮成长的灯;好的教育生态,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当每一位师者都能在这样的生态中发光发热,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教育中健康成长,河西教育的“高地”才会更稳固,城市的教育未来才会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