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闻 | 善文 | 善忆 | 善礼 | 善创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河西 >> 善文河西 >> 西岸文旅 >> 文化资讯
街角遇到文化传承 听听他们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5-10-06

戏在景中,人在戏中。2025“邂逅·天津——戏曲街角”精彩开演,评剧《花为媒》与京剧《西厢记》轮番上演,为国庆假期增添了文化韵味,让更多人在转角邂逅戏曲之美。当街角遇到文化传承,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演出在“沉浸式”体验上做了深度探索。“邂逅·天津”项目导演、天津歌舞剧院编导于晓浛介绍,在《花为媒》的演出中,主创团队以“中式婚礼”为灵感,将演出场景打造成一场“可参与的古典浪漫”:从喜帖式的邀请卡到现场张灯结彩的布置,观众仿佛置身于《花为媒》中喜庆的婚礼现场。演出开篇,舞蹈演员以“小丫鬟”身份登场,手持寓意“早生贵子”的花生篮、喜书、可爱灯笼等道具,以偏“杨柳青娃娃”风格的诙谐舞蹈,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氛围,与以往“雅致唯美”的昆曲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希望打破‘戏曲只能静观’的刻板印象,通过阮妈等角色的互动设计,让观众从‘看戏人’变成‘戏中人’。比如演出中演员会走到观众身边即兴交流,甚至邀请观众参与简单的仪式感环节,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戏曲的温度。” 于晓浛说道。

天津评剧院青年演员、《花为媒》张五可扮演者周雨凝说:“我认为这场演出对我最大的挑战在于‘既经典,又新颖’。传统的舞台表演,张五可的‘报花名’等核心唱段是与观众隔空交流,情绪是向外抒发的。但在沉浸式演出中,挑战变成了如何在与观众面对面时,依然保持张五可有小脾气、灵气灵巧的性格。我的突破点在于,把表演转化为生活。我不再是演一个古代小姐,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时代的闺中少女。当一位观众就站在我身旁,看着我站在花园赏花玩景时,我的眼神、呼吸的轻重、甚至一声轻微的叹息,都必须无比真实。这要求我对人物的内心挖掘得更深,让每一个细微的反应都源自张五可真实的心理活动。”

《西厢记》导演、天津歌舞剧院编导刘婵表示:“剧目整体编排创作上利用人民公园独有的园林风格和亭台楼阁的空间运用,努力打破传统戏曲舞台与坐席界限,演员和观众的分离,通过缩小观众与演员的距离,甚至是“零距离”,观众可以自由开放的随意选择观看的路线,从而在环境上、感官上和互动上 ,有更多新鲜感。这对戏曲而言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希望我们今后能有更多的尝试,更加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做好文化传承创新。”

这几天,市民与戏曲沉浸式邂逅。六十岁的李阿姨和几个老姐妹早早占好了前排位置,她是专门为评剧《花为媒》而来。李阿姨激动地表示,她年轻时在剧院看过这出戏,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戏曲离自己如此之近。“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就像邻居家发生的故事一样亲切。”她低声对同伴说,“你看这些年轻人演的,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但更有活力了,连我那小孙女来看都能看懂,还觉得好玩。”周围的欢声笑语、演员近在咫尺的表演,让她感觉传统艺术真正“活”了过来,走进了她熟悉的街头巷尾,这种既熟悉又新鲜的体验,让她对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评剧,涌起了一种全新的自豪与热爱。

“我一直觉得京剧有点遥远,听不懂,但今天这场《西厢记》,视觉上太美了,没想到在人民公园就能体验到这么有质感的国粹。”大学生小张兴奋地记录下自己与演员同框画面,她被演员极具张力的表演打动,“没想到演员会主动互动,这种‘闯入剧情’的感觉太酷了!这种‘沉浸式’真的拉近了我们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她打算把照片和感受分享到社交平台,让更多朋友知道,国庆假期,天津河西还有这样一处融合了经典与潮流的文艺打卡地。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北方网 | 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