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闻 | 善文 | 善忆 | 善礼 | 善创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河西 >> 善闻河西 >> 新闻纵揽
天津河西:成功跻身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的“善治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06

近日,在中央依法治国办最新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名单中,天津市河西区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河西区法治政府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突破。从“上门审批流动驿站”让企业“一步都不跑”的政务服务创新,到“区块链+无废河西”智慧管理系统赋能精准监管;从“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全国典范的基层治理智慧,到重大行政决策“三审三议”锻造的执政硬实力,河西区通过系统性的“四维”实践,将法治精神深植于政府治理与服务全过程,解锁了以法治优环境、惠民生、促善治的“河西密码”。

智慧赋能,让法治彰显“精准度”

成为全国示范地区,首先体现在治理方式的智慧化变革上。河西区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法治实践,让监管更智能、服务更超前。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区块链+无废河西”智慧管理系统,让500余家产废单位的4000余条固废数据在链上“透明”流转,构建起全周期、可追溯的监管网络。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上,“阳光食品”智慧监管平台通过AI自动巡检,实现了对餐饮单位全时段、不间歇的智能捕捉与预警,将传统监管升级为“科技+法治”的精准防控。在基层减负增效上,AI社工“河小西”的应用,则是智慧治理服务民生的微观体现,有效为社区工作者赋能,让便民服务直达居民身边。

区块链+无废河西应用场景

阳光食品智慧监管平台AI自动巡检

在150个社区全面上线社工助手 ”五大功能“

和居民助手AI“河小西”

服务“增效”,让法治提升“保障力”

示范的价值,在于将法治精神转化为惠企利民的实际效能。河西区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跃升,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可靠的保障。首创“上门审批流动驿站”,变“企业跑腿”为“政府上门”,在中海环宇城等项目开业的关键时期,多部门组团上门,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升级为“一步都不跑”的极致服务体验,为企业赢得宝贵时间。

打造“跨省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厅,通过“一事一专员、一窗一次办”的模式,集成142项“一件事”事项,并与京、冀等19个地区实现跨省通办,打破了地域壁垒,营造了“审批流程短、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亲清政商环境。

打造“跨省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厅

为办事人提供帮办领办代办服务

协同共治,让法治凝聚“向心力”

作为全国示范地区,河西区在化解基层矛盾、凝聚社会共识上探索出了有效路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开花结果,绘就了基层善治的“同心圆”。民生决策“由民作主”,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确保了公共资源投入精准契合民意。法律服务“全域覆盖”,整合“三官一律一员”等专业力量,在全区150个社区设立“法律工作室”,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法律服务矩阵,确保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港云里“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港云里社区设立“红色议事厅”,

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越秀路街惠阳里“社区法律工作室”

值班检察官接待咨询群众

制度筑基,让法治锻造“硬实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河西区能够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最终源于对政府自身建设的严格要求。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重大决策“于法有据”,建立“1+4”系列文件和“三审三议”制度,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核率达100%,并在全市率先推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从源头保障决策质量。行政执法“刚柔并济”,建立涉企执法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在保持力度的同时彰显温度。建成区、街两级执法监督体系,让每一项执法权都在阳光下运行。

率先建成全市首支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

从政务服务的“温度”到数字治理的“精度”,从法治护航的“力度”到科学决策的“准度”,河西区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统领,法治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站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这一新起点上,河西区将继续深化法治实践创新,以法治之力绘就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其探索的“善治密码”,不仅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西经验”。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北方网 | 津报网